台的唐府大小姐!”
几位素来置身事外,在朝上跟混日子差不多的几代老臣纷纷皱眉,互相对视了一眼后,选择静观其变。
天子看着唐娇娇,依旧沉默。
他从未想过,她还活着。
怪不得太子会亲自来求下两道圣旨。
所以太子早已知道了她的身份,或许连梓潼都知道,唯独瞒着他!
“众所周知,十年前家父唐扶之陷谋反通敌案引来灭门之灾,我侥幸被父亲生前好友所救,才存活至今。”
“而我活着的使命,便是为父亲洗去冤屈!”
“嘶。”
大殿安静了几息后,响起一片抽气声。
洗去冤屈!
所以唐太傅当年当真是蒙冤而死!
“太子妃殿下可有证据!”
“若无铁证,休要胡言!”
一老臣出列与唐娇娇并肩而立,厉声斥道。
而离得近的朝臣,却能看见那老臣眼里的光芒。
唐娇娇突地莞尔,她似乎从老臣眼里看到了一种无声的支持,像是在说,只要她能拿出铁证,他必定会站在她的身后。
不得不承认,这种支持确实让她心安了不少。
唐娇娇转身朝天子跪下,从怀里取出一封信双手呈上。
“家父唐扶之在十年前遭人陷害,至今都背着谋反通敌的污名,如今我已寻到证据能证家父清白,请皇上为家父做主!”
老臣看着唐娇娇手中的信件,宽袖中的手隐隐发颤,显然很是激动。
而在这朝堂上,与老臣一样神情的,几乎占了一半。
天子沉着脸看了眼陈弗,陈弗垂首上前接过信件呈给天子。
“十年前,谋反通敌的人是秦安,并非父亲,这一半书信乃是秦安与北周李氏联手陷害父亲的亲笔信件,且有秦安私印为证。”
亲笔信件,私印为证!
众朝臣有激动不已的,有垂首静观其变的,但无一人出声质疑。
天子拿着书信神情不显。
秦安的笔迹与私印天子是熟悉的,这半封书信是真是假,不难判断。
“另一半呢。”
许久后,天子道。
“在北周公主李清滢手中,但因李清滢在永安城外刺杀太子被反杀后,另一半书信便不知所踪。”
唐娇娇道。
天子将书信缓缓放入案前,道:“除此之外,可还有其他证据。”
众臣的眼神若有若无的望向唐娇娇。
通敌叛国这么大的罪,光凭这半封书信可难以翻案啊。
几位老臣皆紧张的盯着唐娇娇。
顶着数道不明的视线,唐娇娇低着头,许久都未出声。
除了这半封书信,她现在的确已经没有其他证据了。
但...
“报,禁军副统领牧安大人求见。”
就在此时,有侍卫来报。
唐娇娇唇角勾出一抹笑,但不代表找不到新的证据。
“皇上,其他证据就在牧安手上。”
那立在唐娇娇身侧的老臣闻言,忙掀袍跪下。
“皇上,此案虽已隔十年之久,但我南庆律法森严,绝不容许有冤假错案,既然太子妃殿下已寻到证据,大可一观究竟。”
而后陆续有朝臣跪下。
‘臣附议。’
第110章 满朝文武几乎跪了……
满朝文武几乎跪了一半, 还站着的都是这十年间才做的京官,因禁止私下谈论唐府, 加上秦安有意抹掉唐府的存在,他们甚至不知京城还有一个唐姓,对唐扶之这个名字更是一无所知。
但能站在这朝堂上的没有呆子,先是几代老臣明斥暗保,接着又是诸多文武官无形中向天子施压,他们此时无比好奇, 那唐扶之到底是何方神圣,十年了竟还值得朝上过半的文武官相护。
其中还有几个向来是明哲保身,圆滑至极的,此次竟也为唐府出了头。
大殿内静谧无声, 没人敢抬头去看天子的脸色。
天子的不虞是个人都看得出来, 不知情的只以为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去翻十年前的旧案, 扫了天子的兴,而知情的心里都清楚, 远不止如此。
不知过了多久, 天子才开口。
“宣。”
牧安很快便捧着一纸罪状进了大殿, 身上还带着一股潮湿与血腥味。
这是地牢专属的气息。
“臣拜见皇上。”
牧安恭敬的跪下, 双手将那张沾了血, 笔墨还未干的纸举过头顶。
“禀皇上,此乃秦安亲笔所写的认罪书, 他亲口承认十年前唐太傅一案乃他一手所为,这纸罪书里是其陷害唐太傅的全部过程。”
众臣闻言大惊。
秦安竟认了!
虽然他已是死罪,不怕再多这一桩,但这不论搁在谁身上,都不可能在死前还给唐府翻案的机会啊。
再看牧安身上的血腥气, 有人心生了质疑。
这莫不是屈打成招!
况且,秦安这般罪犯,可不是谁都能审问的,牧安作为禁军副统领,不论是审问还是私自上刑都是愈矩!
“是谁主审。”
果然,天子看了认罪书后,看向牧安沉声道。
牧安朗声应道:“回皇上,臧大人奉太子殿下之命主审秦安,另,三公主殿下全程听审。”
“嘶。”
大殿内再次响起一片抽气声。
若是别人,这事恐怕难以说清,但东宫插手就不一样了,以太子在天子心中的分量,天子绝不会轻易发难,况且三公主嫡出殿下也搅了进来,天子怕是更是舍不得了。
如众人所料,天子的脸色的确更不好看了,刚刚还算有所隐忍,眼下那圣颜却已是沉的可怕。
有这两位殿下插手,这是不是屈打成招可就难以定论了。
就算是,也只能不是。
若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唐府一事与秦安无关,那这桩十年前的旧案怕是真的就要这么翻了。
然天子却久久不语。
在天子表态前,众臣皆屏气凝神,静待天子之令。
“此案时隔多年,有诸多疑点,容后再议。”
唐娇娇微微皱眉,身形未动。
其余跪着的诸臣亦默不作声,然意思却很是明显,他们不满意天子的决定。
有秦安亲笔证词,何谈诸多疑点!
天子这分明是不愿翻这个案。
这十年间入朝的京官不知其因,可其余老臣却是清楚的很。
唐府的案子可是天子亲判,满门抄斩的圣旨亦是天子亲自下的!
秦安已是死罪,再多加一条罪名无妨,可此案若翻,那便代表天子错了。
古往今来,天下各国皆是君王制,天子一言定生死,这天下谁都能犯错,唯独天子不会。
就算会,又有谁敢质疑。
此案一旦平反,就等于昭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