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嫂子,这个用不到姜瑜。
他们凑在一起聊得主要是河西村的事情,毕竟在场的人大多出自那边,再加上多年都没有回去,对村子里的事情自然更感兴趣。
姜瑜也坐在旁边,静静的听着,偶尔才说两句。
八卦,听起来其实蛮有意思的,不过她并不喜欢参与其中。
很多的事情,你在自己心里怎么翻来覆去的嘀咕都没问题,可说出来,似乎总有些变味。
“你还不知道吧,七叔公不在了。”
“什么时候的事情?”
“就是腊月初的时候。”秀秀压低声音凑到她耳边,“听说七叔公的几个儿子,为了家产都打起来了。”
“七叔公日子过得一直很朴素,哪里有什么家产?”姜瑜不解。
秀秀翻了个白眼,“你以为家里开公司才算是家产?七叔公家里可是有两头牛,还有六间房子,就那两头牛也值不少钱了吧。七叔婆早年就不在了,家里就七叔公一个人,后来生病,几个孩子虽说照顾的还算不错,可人一走他们就为了那点家产争得面红耳赤的,也太难看了。姜淮哥在旁边规劝也没用,听说还是三叔公帮忙解决的,均分。”
“这是最公平的做法了。”
“别人看着是公平,他们几个不乐意啊,出嫁的两个姑奶奶都回来了。”秀秀想到了什么,叹口气道:“其实也可以理解,放在谁身上,估计都难以做到心平气和,怎么做,总有人是不满足的。可怜七叔公尸骨未寒,泉下有知的话,不知道得多难过呢。”
“没有什么泉下有知,人死如灯灭,他们不会知道活人的丑陋嘴脸的。”
“……”这姜瑜,说话还真不客气。
“咱们这些年没回去,村子里几乎天天都有新鲜话题,比电视剧还精彩。”
“对现在的平静生活感到厌倦了?”姜瑜好笑。
“怎么会,我现在已经很幸福了好吧。”
“知足就好。”
这边的日子其乐融融,河西村姜翰林家就满地鸡毛了。
如今村子里的日子过得也好了,年轻劳力基本都出门打工赚钱,回来也盖起了新房。
姜翰林家左邻右舍都是起的新屋子,唯独他们家还是那破旧的老屋。
过年别说鸡鸭鱼肉之类的年夜饭,连双新袜子都买不起。
并非真的买不起两毛钱一双的袜子,主要是怕被那些催债的人看到,又是一阵的闹腾。
老太太佝偻在炕上,比起前几年衰老了许多,瞧着就似乎活不下去的样子。
年夜饭他们家里只吃了一顿素馅饺子,一点肉星都没看到。
“我们家这是造的什么孽啊,娶回来的媳妇一个比一个恶毒。闫秀琴那个小贱人说走就走,家里如今造了难,连面都不露,她是不管这俩儿子的死活了。”
大强和小强不在家,早已经跑到别人家里蹭吃蹭喝看电视剧了,只留下老太太和苍老的姜翰林在家里,他们俩好歹也是要点脸的,村子里的人对他们家是什么态度,两人心里有些数。
听到老娘咒骂闫秀琴,姜翰林也懒得说话。
事实上自从和这个媳妇离婚后,他整个人就变得沉默了,一天到晚的说不上三两句话。
若非还贪生,他早跳到村子里的河沟里淹死算了,活着还遭罪。
老太太没好气的看了儿子一眼,“你也没用,就不知道出去找人?”
许久不见儿子说话,只是背对着她躺着,似乎是睡着了。
老太太又憋屈的抹眼泪。
“闫秀琴这个浪种肯定在外面有野男人了,要不她咋舍得这俩儿子,那丫头片子顶啥用,她死了有不能让闺女个摔盆。
“我这俩大孙子咋就这么可怜呢,爹是个废物玩意,亲妈还找了野男人不要他俩,呜呜呜……”
老太太就是忘记了,当初闫秀琴是怎么落魄的离开这个家的,她才是主谋。
可是现在能怎么办,他们家里穷的叮当响,更不知道闫秀琴在家里,要是知道,一家四口早就跟蚂蟥一样的吸上去了。
想到过不几天,那群凶神恶煞的人还的过来堵着门,老太太就气的心绞痛。
可祸害遗千年,她恐怕还得多活好些年。
吃过午饭后,姜翰林就扛着锄头,没有一点精气神的离开家。
再难也得下地干活,不然哪来的粮食吃。
如今两个孙子啥都不管,就两件事,催债的来了就瑟瑟发抖的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催债的不在,就在村子里到处闲溜达,整个就俩盲流。
家里吃喝打扫卫生,全部都是老太太的活。
自从闫秀琴来到家里,这二十多年,她基本上就没干过家务活,下地更是用不着她。
可闫秀琴现在不在了,大大小小的活儿,全部都压在她的身上。
儿子还得下地干活,孙子她也舍不得使唤,自己不干谁干。
也因为如此,一天大部分时间里,老太太都是在诅咒痛骂闫秀琴里度过。
是那个丧良心的儿媳妇,让她落到了如今的地步。
去年刚和县城里那女人离婚后,他们一家倒是去闫秀琴娘家找过人,可是被对方给骂出来了。
当时闫秀琴娘家的人彪悍的样子,想起来至今都让老太太心有余悸,自那之后就再也没去过。
她这把老骨头,可经不起打。
------题外话------
结束
第323章 一物降一物
田家这边,自从田佳慧离开家再无消息之后,田寿夫妇俩心里对这个小女儿别提多厌恶了。
他们自认为夫妻俩供养那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自己儿子,可对方如今出息了,就撇开他们夫妻俩跑了。
因此在村子里,没少说这个闺女是恶毒的白眼狼,可是和他们这家人相处几十年,田佳慧那孩子的性格村里的长辈都知道,哪里会相信田寿夫妇的话。
那小丫头小小年纪就开始操持家务,打骂从不还口,比地里的小草都可怜,说什么谁养谁,那闺女自己都能养活的起自己。
后来不就是因为不想供养闺女读书,说啥都不肯给交学费,那孩子无奈之下,只能休学两年赚取自己的学费嘛。
说什么供养,谁家的小丫头三四岁就开始绕着锅台做饭整理家务的,个子都没有农村的土灶高。
田寿表面瞧着老实巴交的,可打气闺女来,丝毫不手软,真是人不可貌相。
至于田佳慧,此时正在自己学校寝室里,和相处的很好的同学聊天。
她在麻理如鱼得水,如同一块干燥的海绵,疯狂的吸收着知识,虽说只来这里一年的时间,可她的成绩有目共睹,不仅仅是聪慧,更重要的是肯努力,留学不到半年就被教授带到了实验室里,忙碌起来那股拼劲让教授都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