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笑了,谁叫她家丫鬟多呢!
抬起肩膀,拱了拱春来婶,“翠花呀,你赶紧让你家宋浩也找一个。”
“以后逢年过节的,也好来孝顺孝顺你这个婆婆。”
“唉!”提到这事儿,春来婶就一阵郁闷。
之前宋浩看上了李春妮,她去提过,可李家不同意。
李春妮对宋浩,也没了往日的热情,再后来李春妮定了亲,她们家也就断了念想。
直到现在,宋浩还挑挑拣拣的,没个着落。
“大丫呀!你人脉广,要不你帮我们家浩子介绍介绍吧!”春来婶升起一丝希望。
“行啊!那都不是事儿!”李氏拍着胸脯,答应的爽快。
“那,那谢谢你了!”
春来婶激动起来,李大丫终于肯松口了。
哪知嘴角的笑容还未敛去,就听李氏继续道,“我们家的长工里,有好些家的闺女都未定亲,改天我给你寻摸寻摸。”
春来婶“……”
谁想娶长工的闺女!
“那行了大丫,我这边儿还要买东西,我就先走了。”
春来婶挥挥手,转身离开。
待一个时辰后年货彻底置办齐全。
宋家众人并未直接回宋家村,而是留在了宋宅,准备明天一早再返回。
这时,萧景铎给宋青苑的回信,也送到了。
薄薄一张纸上只有四个大字,“责任!担当!”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宋青苑拄着腮,坐在书桌前喃喃自语。
其实不管四郎是什么性格,老实正直也好,机灵古怪也罢,只要他懂得责任,勇于担当,就不失为一个好少年。
到底怎样才能给他当头棒喝,让他彻底成长起来?
“这么下去不是办法……“”
宋青苑的手在桌子上点了点,“看来得想个法子,一劳永逸!”
片刻。
“就只送了一封信吗?”宋青苑走出门口,叫过接信的下人问道。
“回姑娘话,来人就只送了一封信。”
“哦~这样啊……”
宋青苑嘴角抿了抿,萧大人竟然没送她新年礼物,真是个木头旮瘩……
-
第1116章 又一年!
上次去信的时候,她明明有给他带礼物的……
宋青苑哼了哼。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八,离过年只剩两天,宋家的对联已经写好,并且挨家挨户的送了过去。
还有一幅,是要留给宋记孤儿院。
同时,宋青苑,宋青茉,大郎,二郎,三郎,四郎等人,也把小时穿旧的衣服找出来,打算一并送过去。
同样送过去的,还有粮食,糖果和瓜子,装好了车,一路向南行驶。
待到孤儿院门口停下,大郎,三郎等人纷纷下车。
大郎,三郎望着孤儿院门上,挂着硕大的牌匾,虽然心里早有准备,还是被震了一震。
前几天宋老爷子已经告诉他们,家里挖出宝藏,并且建盖宋记孤儿院之事。
直到今天,他们才腾出时间亲自来看。
“此举大善!”
三郎感慨万千,心里隐隐的骄傲。
他的妹妹不但改变了宋家,改变了宋家村,帮助他爷爷建立福泽村。
现在还为这些榆林县的小乞丐们,找到了一条生路。
“走吧,进去看看。”
几人一边说着,一边从马车上往下搬东西,拎着大包小包的,推开了孤儿院的门。
怎知,此时的孤儿院,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冷清,而是被热闹的氛围所覆盖。
“咯咯咯”的嬉笑声,传入耳帘。
“王公子!”宋青苑一怔。
陪这些小孤儿堆雪人的,正是以王元为首的,榆林县的一众公子哥。
“宋农女!”
王元礼貌的向宋青苑点了点头。
“临近年关,想及此处,就叫了三五友人过来一起看看,给他们带些新年的吃食,让他们也过个丰足年。”
王元瞧见宋青苑等人,手里拎着的东西,笑了笑,“宋农女也是如此吧?”
“是!”宋青苑抱以同样的微笑。
当初王元私自把她的称呼,从宋农女变成了苑儿姑娘。
如今念想没了,又换回了宋农女这个尊称,却无了亲近之意。
“我们也来了好一阵。”王元拍打了两下手套上粘上的雪。
“时间不早了,该回去了,宋农女再会。”
“再会!”宋青苑含笑点头。
待几人走后,宋青茉凑了过来,“这个王元也挺好的,拿得起,放得下,干脆利落。”
“是挺好的……”宋青苑轻声应和。
只是,不属于她!
…………
大年三十,一年中最开心,最热闹的一日。
一大清早,宋家便置身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整个家里喜气洋洋。
众人都换上了新衣,李氏更是穿上新做好的大红色棉夹。
左面兜里揣着瓜子,花生,右边兜内,装着用油纸包好的糖果。
只要有孩童来宋家玩,李氏就随手给一把。
到了吃饭前,宋家门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配着大门两侧插着的梅花枝,正应了那句。
“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
“抢哑炮了……”
鞭炮声进入尾声,守在门前的一众孩童,一拥而上。
大郎,二郎三郎等人见状,连忙伸手拦住。
“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在捡,注意安全。”
这个时候,炮竹还冒着火花,在这喜庆的日子里,炸到人就不美了。
“都别着急,一会儿拿串新的给你们玩儿。”
新的?
村里的孩童一听,欢呼雀跃的跳了起来,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充满了期待。
二郎唤过下人,吩咐拿出一串一百响的鞭炮,还有剪刀,从中间顺势一剪,所有的炮竹依次分开。
二郎伸出手,数了数人头,“每人五个响炮,六岁以下的不发。”
“为啥呀?”
小娃们嘟起嘴,跳起脚。
“因为太小。”二郎一边发炮竹,一边道,“等两年,两年之后,就可以过年来宋家领响炮。”
话音一落,一众小脑袋瓜耷拉下去,两年啊……
放完炮竹,打发了来捡哑炮的一众孩童,宋家人洗手,准备吃饭。
此时堂屋内。
一桌丰盛的年饭,已经准备妥当,齐整整的摆在饭桌上。
鸡鸭鱼肉,是老百姓过年必不可少的几样,此外,还有各种荤素搭配,细细数来,竟有二十几样。
在这菜食不丰富的冬季,能置办出这么多菜,已实属不易。
“吃饭!吃饭!都上桌!”宋老爷子招呼着。
众人依次坐好。
“我先说两句……”宋老爷子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