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村子,同时吸引他们在村子逗留的时间更长一些,咱们村民赚的钱会更多。”
李老头、顾二郎还有其他几位老大爷也纷纷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
到最后董里正拍板,“咱们见识少,给三郎去一封信,将情况详细的告知他们,看看他和顾老头怎么说。”
顾大郎给顾驰去了一封信,告诉顾驰这件事的详细情况,同时还有一家人的家信。
书信在路途上慢慢的随着商队一起来到上京城。
京中的日子还在继续,叶溪在国子监教授外语,顾父成了工部正式的官员,小桃子和舟宝一日日长大,启蒙识字,是家中的开心果。
不过顾驰在户部可就不那么顺利。
他是正四品下的户部右侍郎,之前几年一直待在翰林院,在户部没有什么根基,如今来到户部几个月,没有贸然崭露头角,而是向上峰和同僚取经,一点点的了解户部的情况。
户部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自然也掌管着大周朝的钱袋子,也就是国库。
虽说六部都是大周朝的部门,可五指还有长短呢,更何况是六部,户部因为与银子打交道,一直是六部之中最受皇帝重视、待遇也是最好的那一个,当然一旦遇到事情,肯定也是最棘手的那种。
文正帝最近在着手处理前朝遗留下来的问题,前朝皇帝不作为,大权旁落,整个朝堂风雨飘摇,由世家大臣把控,相应的,国库的银子没进皇帝的口袋,而是如同左手倒右手,都进了那些臣子的口袋里。
这些臣子自是没有明目张胆的将国库的银子拿入自家库房里,他们美名其曰“借银子”。
今个自己老母得了不治之症,看病要银子,就开始向前朝皇帝哭穷;明个没银子买房子,要留宿街头了,也要向前朝皇帝哭穷。
前朝皇帝不管事,臣子说什么就是什么,大手豪迈一挥,将国库里的银子拨给臣子,唯一一点勉强值得称赞的地方,便是让借钱的臣子打了借条。
可惜有借条也没用啊,臣子不还钱,当皇帝的还能一直拉下脸面让臣子还钱嘛?加上文正帝新登基那几年没什么实权,借银子这件事一拖再拖,时到今日也没人还银子。
文正帝不乐意,如今他大权在握,国库充盈,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虽前一段时间,三千人马出行、外朝使臣来贺送来了不少黄金白银,可谁也不会嫌弃银子扎手,他作为皇帝亦是如此。
文正帝下定决心,此次一定要将前朝那些臣子的借银要回来。还特意找来户部的官员谈了话,叮嘱他们一定要将这件事情办成。
皇帝轻飘飘一句话,重担全落在了户部的人身上。
这个事情可不好办,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可端看文正帝的态度,无论采取何种办法,都要将银子要回来。
户部的官员一个个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连饭都吃不香了,这可真是个难差!
作者有话要说: 小仙女“,-随遇而安”20瓶灌溉,小仙女“噢 乖”5瓶灌溉,谢谢你们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风力水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户部还银(一)
文正帝的命令摆在这儿,臣下只有按令行事。
依照顾驰看来, 他挺赞成文正帝让官员还银的。这是一笔烂账, 如若不盘算清楚, 损失的可不是百两千两。
国库银子有上千万两, 其中一大半都进了朝臣的口袋, 若是将这些银子都用在百姓身上,将能造福多少民众。
前朝皇帝不管事, 大臣们也是狮子大开口,今个给自己老母看个病, 明个家中父亲又不行了,一次就能借走上千两白银;买座房子,一次就是几万两银子。
起初只有那几个官职高胆子大的官员敢向朝廷借银子,可慢慢的, 其他人看着白花花的银子, 能不心动?凭什么你可以从朝廷借银子, 我就不可以?
拿别人的银子进自己的口袋,轻轻松松到手这么多白银。是以一个两个的,只要是个官,不管官阶高低,都要冲朝廷借些银子。
一来二去, 小官估摸着借走了数千上万两银子,至于那些三品以上的大官,可就不是几万两银子能打发的,在这基数上要翻个十来番, 几十万两都是少的,更厉害的能从朝廷借走百十万两银子。
这可都是国库里的银子啊,应该用到大周朝百姓身上的,却被这些尸位素餐的臣子们中饱私囊。
可让这些朝臣将吃进去的东西再吐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美名其曰是从朝廷借银子,这些银子已经在他们手里握了几十年,谁又愿意轻易还回去呢!
户部的一把手是户部尚书高尚书,看着皇帝交代的任务,他抚着胡子不吭声,脑海里思忖着对策。
前朝大大小小的官员都要借点银子,只不过是数目多少而已。
他也借了不少,借的钱早就花完了,在上京城购置庄子,买五进的大院子,入手喜爱的大家笔墨和真迹,这都需要不少银子。粗粗算下来,他借了估摸着有十万两雪花银。
可这还算是少的,前朝时他的官职不算大,也没敢借太多白银,如今欠条都不知道在哪个旮旯里放着生了一层灰。
文正帝把还银的事情交给他,这不是件好办的差事。
从高尚书自身来说,如今猛然拿出十来万两银子还回去,这不是要他命嘛!拿自是能拿的出来,可谁愿意乖乖的还回去?
这是其一,其二,高尚书要不了两年就要致仕,儿子也不太成气候,在官场上行走,仰仗的都是人脉关系。
若如他非要强硬的让其他官员还银子,这是得罪人的事情啊!待日后他致仕,自家又该如何立足?曾经得罪过的官员会不会趁机给他挖大坑?
这都是有可能的,高尚书做了一辈子的官,临老了,可不能让还银这件事影响自己以后的日子,还有儿子们的前途。
是以他打定主意,银子是要还的,毕竟要在文正帝面前做做样子。可还银这件事不能由他来做,能拖一天是一天,待他致仕后,后面接替的新户部尚书,想怎么做都和他没有干系,他只要拖过眼前这几年就行了。
盘算清楚以后,高尚书拿出名单看了看,这几天户部加班加点的已经整理出具体的欠银名单和数目。
他表面功夫做的足,呈现给文正帝还有外人的,是一副强硬要钱的样子。
可实际呢,却是和那些欠银的官员打好交道,双方商谋着,先还一小部分银子,比如先拿出千两银子,至于剩下的欠银,承诺在日后五年还是十年,或是二十年、三